網路教會可不可行?別傻了,不可行
【網路教會可不可行?別傻了,不可行】
@郭曜郎(半導體業者)
1995年我在清大讀書。除了上課,也參與教會與校園團契的活動。當時有個網路宣教的專案是我最熱衷的活動。我們組織讀書會,半年讀2-3本書,有專人教我們如何寫文章,如何在網路上鋪梗,然後像水軍似的控制版面的風向。主要活動的場域是在BBS宗教版,或貼文或K人。總之希望透過文字帶領人認識基督信仰。
分工算細膩的,有人架網站、有人負責文案、美編,當然也有人埋伏在各大學負責管理版面。
只要出手,那段時間宗教版的"輿情"大概都會被我們帶著走,當然啦!單兵貼文哪能抵得上有組織有系統的佈局?
我們就這樣幹了好幾年。具體成效是帶了一些大學生到校園的團契,有些人也到教會,最後也受洗了。但轉換率偏低,我要講的不是轉換率。我要講的是,我們這一群習慣在網路上遊走的基督徒水軍,很自然的就想到,為什麼聚會一定要去教會呢?要不要就在網路上聚會就好了?反正我們可以自己架設網站。技術不難啊!
然後呢,就從網路禱告開始做實驗。就是你在你的宿舍,我在我的寢室,時間到了就用 bbs talk talk ,用文字模式" 禱告"。認真吧!結束禱告就在IM 上面敲阿門。
然後呢,就沒有然後了。但每一段時間都會重新有人提到要做網路教會。討論如何在網路上" 聽講道"、”領聖餐 “、”團契 “。從web1.0,web2.0,到post pc era 以行動通訊為主的網路環境。20年前我們剛開始是探討如何結合good tv,後來各個教會有自己的youtube跟直播。
科技一直進步,訊息溝通的品質也確實一直在提升。但我認為:「聚會的本質是“人際互動”不只是訊息傳遞」。就像我們去餐廳吃飯不是要吃食品包裝後面的營養成分表與熱量,而是要吃氣氛吃感覺,與人交談,進行一個有費洛蒙運作的互動,對吧?(這不是常識嗎?)
舉例。牧師化身成上帝話語對你說:「這是耶穌的身體,為你捨,這是耶穌的血,為你而流」,你在領聖餐儀式中的戰慄感究竟有多少複雜的五感、六感?引發多少化學反應我不曉得。但肯定沒辦法用串流來完成。
後來生活越來越忙,信仰反省的層級也跟大部分弟兄姊妹不同。這類題目我也懶得再討論,好像講了也聽不懂。意見分成兩個光譜,極端的科技愛好者認為,可以啊!教會線上化就只是單純的科技問題而已,頻寬是最大的困難。這一類科技天真主義的弟兄姊妹,真的是樂觀又單純呢。對他們來說,上教會就是聽訊息。 光譜另一邊就不好說了,用科技產品對他們就是一種障礙,更更極端的覺得科技是惡魔的詭計(好煩)。但這一群人其實也不多了。比較麻煩的是天真浪漫科技派,他們通常受過理工訓練,在教會也扮演一定的角色。喜歡系統化的理性思考,少人文訓練,就很柯P的那種味道。人世間的問題在他們的分析下都條條有理井然有序。但是人生不是這樣的。
今天回想這段過往,算一算也二十多年前的事了,想盡量不碎念,但還是有糟老頭依老賣老的臭味,哎!因為新冠病毒讓許多人的活動必須更加仰賴螢幕,或說退回到屏幕後活動。才回顧一下過去的感想,順手寫下來,讓有興趣的人參考。
網路教會可不可行?我有立場但沒有打算辯論。因為到後來會變成立場的選擇,什麼地方也去不了。對我來說「停止聚會沒有停止崇拜」是一句空洞的陳述!聽起來很威但誤會極大。要善用科技,也要充分理解科技的限制。這樣才能理解耶穌說的:你們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。 阿門。
#教育在日常
#水軍的告白XD
@郭曜郎(半導體業者)
1995年我在清大讀書。除了上課,也參與教會與校園團契的活動。當時有個網路宣教的專案是我最熱衷的活動。我們組織讀書會,半年讀2-3本書,有專人教我們如何寫文章,如何在網路上鋪梗,然後像水軍似的控制版面的風向。主要活動的場域是在BBS宗教版,或貼文或K人。總之希望透過文字帶領人認識基督信仰。
分工算細膩的,有人架網站、有人負責文案、美編,當然也有人埋伏在各大學負責管理版面。
只要出手,那段時間宗教版的"輿情"大概都會被我們帶著走,當然啦!單兵貼文哪能抵得上有組織有系統的佈局?
我們就這樣幹了好幾年。具體成效是帶了一些大學生到校園的團契,有些人也到教會,最後也受洗了。但轉換率偏低,我要講的不是轉換率。我要講的是,我們這一群習慣在網路上遊走的基督徒水軍,很自然的就想到,為什麼聚會一定要去教會呢?要不要就在網路上聚會就好了?反正我們可以自己架設網站。技術不難啊!
然後呢,就從網路禱告開始做實驗。就是你在你的宿舍,我在我的寢室,時間到了就用 bbs talk talk ,用文字模式" 禱告"。認真吧!結束禱告就在IM 上面敲阿門。
然後呢,就沒有然後了。但每一段時間都會重新有人提到要做網路教會。討論如何在網路上" 聽講道"、”領聖餐 “、”團契 “。從web1.0,web2.0,到post pc era 以行動通訊為主的網路環境。20年前我們剛開始是探討如何結合good tv,後來各個教會有自己的youtube跟直播。
科技一直進步,訊息溝通的品質也確實一直在提升。但我認為:「聚會的本質是“人際互動”不只是訊息傳遞」。就像我們去餐廳吃飯不是要吃食品包裝後面的營養成分表與熱量,而是要吃氣氛吃感覺,與人交談,進行一個有費洛蒙運作的互動,對吧?(這不是常識嗎?)
舉例。牧師化身成上帝話語對你說:「這是耶穌的身體,為你捨,這是耶穌的血,為你而流」,你在領聖餐儀式中的戰慄感究竟有多少複雜的五感、六感?引發多少化學反應我不曉得。但肯定沒辦法用串流來完成。
後來生活越來越忙,信仰反省的層級也跟大部分弟兄姊妹不同。這類題目我也懶得再討論,好像講了也聽不懂。意見分成兩個光譜,極端的科技愛好者認為,可以啊!教會線上化就只是單純的科技問題而已,頻寬是最大的困難。這一類科技天真主義的弟兄姊妹,真的是樂觀又單純呢。對他們來說,上教會就是聽訊息。 光譜另一邊就不好說了,用科技產品對他們就是一種障礙,更更極端的覺得科技是惡魔的詭計(好煩)。但這一群人其實也不多了。比較麻煩的是天真浪漫科技派,他們通常受過理工訓練,在教會也扮演一定的角色。喜歡系統化的理性思考,少人文訓練,就很柯P的那種味道。人世間的問題在他們的分析下都條條有理井然有序。但是人生不是這樣的。
今天回想這段過往,算一算也二十多年前的事了,想盡量不碎念,但還是有糟老頭依老賣老的臭味,哎!因為新冠病毒讓許多人的活動必須更加仰賴螢幕,或說退回到屏幕後活動。才回顧一下過去的感想,順手寫下來,讓有興趣的人參考。
網路教會可不可行?我有立場但沒有打算辯論。因為到後來會變成立場的選擇,什麼地方也去不了。對我來說「停止聚會沒有停止崇拜」是一句空洞的陳述!聽起來很威但誤會極大。要善用科技,也要充分理解科技的限制。這樣才能理解耶穌說的:你們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。 阿門。
#教育在日常
#水軍的告白XD